水韵小纪
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水韵小纪

宗村古槐 承载600多年的记忆

发布时间:2018-11-07

  在全国文明村——小纪镇宗村村,有一条南北向的小街道,宽度只有几米,名字叫做槐树街。这条小街历史上十分繁华,也是当地人气最旺的街道,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。街道的得名,源于街道中段一棵老槐树,距今已600多年,堪称江都的“槐树王”。

精心呵护,政府群众把老槐树都当宝。

  本村老人刘国栋讲起槐树的“前世今生”,一脸虔诚。“从前,槐树街最热闹,有蒸馒头的,有炸油条的,还有卖肉的,打油的,各式小店都开在这条街上。”在老人的描述里,昔日繁华,鲜亮生动。“据祖上传下来的说法,这棵老槐树是宋朝尾子上栽的,也不知道是哪家栽的,我小时候就长这么大了,树身要两个人合抱。”老人沉浸在回忆里。

  翻阅2013年出版的《江都古树名木名录》发现,这棵编号为“4”的国槐,与江都丁伙一棵银杏同龄,都是610年,江都排名第一、第二的为邵伯镇一棵760年的银杏和一棵710年的君迁子。

  “大概十大几年前,我们在走访中发现了这棵古树名木,立即给它挂牌,保护起来。”小纪镇林业站负责人吴国华告诉记者,这棵国槐是小纪镇的3棵古树名木之一,也是年代最久的,现在每年至少去查看4次,了解它的生长情况。

从2005年开始,当地村民开始自发保护救治这棵古槐树。

  老槐树就像一位久经沧桑的老人,而当地政府和周边群众则把它当作家中一宝。为了保护这位“老人”,树的根部被围上了不锈钢防护栏,倾斜的树干上还被裹起了铁箍,铁箍上挂横贯街道东西的一根槽钢,就连下垂的枯树梢也没舍得去除,而是用红色塑料袋裹上,既防其被撞坏,也防人被它撞上。

  “600多年古槐,几经风雨,树心都空了,只剩一张树皮,很脆弱。你看,它的树根紧靠王月平家房子,但是它的根已伸到30米之外,全靠根系来吸收营养,维持生命。”吴国华说,当时挂树牌的时候,没敢把树牌钉在树上,而是挂在树桠上,怕钉伤它。

  “第一次救助古槐是2005年,当时树干向地面上趴,行人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它的枝条。”宗村党总支书记管家敏介绍,家住树东边的王广宏一家,用三角铁,给老槐树做了一根“铁拐”,让它可以支撑起身体,好好休息。“我家祖上是做牛行生意的,有时一下贩来10多头牛,就拴在树下,树给牛遮阳挡雨,也应回报一下树。”王广宏笑着说。

  “去年,我装修老房子时,看到三角铁已锈坏了,而且三角铁就支在小巷子里,来去交通不便,村民也不安全,就考虑重新打个支撑。”对于第二次救助,王月平和邻居商量了方案。他找来吊车,在自家和王广宏家的墙上,安装一根槽钢作横梁,横梁下用一个铁箍把树的躯干“抱”起来,把垂下的枝干再用另一“铁圈”提高20厘米,这样给古树穿上护体“铠甲”,并在树根部位安装护栏。“村里知道后,管书记把打支撑的6000元费用报销了,而且在树上装好灯,不管白天晚上,这里都热闹,是我们的街心客厅。”吴国华介绍,老槐树高9米,胸径52厘米,树冠东西11米宽,南北8米宽,是当之无愧的老寿星。

  “古槐不仅是宗村的风景树、地标树,也是乡民的记忆树、幸福树。守护它,就是保护历史和文化,守护我们的家园和幸福。”管家敏说,村里还创办了扬州首家村级扬剧协会,并在树下举办了“扬剧大家唱”活动。当乐曲响起,灯光、树影、月色,夜晚的槐树街上欢歌笑语。